嚴格來講,農村宅基地是不能買賣的,并且只能在本村內流轉,根據《土地管理法》的規定,宅基地不屬于個人財產,村民只有使用權,所有權歸村集體所有,宅基地既不能買賣,也不能繼承。
實際生活中因為各種情況,導致農村購買宅基地的情況非常多見,很多人購買宅基地后,遇到拆遷都想知道有沒有補償,法律規定有拆遷就要有補償,自己屬不屬于補償范圍內呢,如果不是本村村民購買的有沒有補償,今天我們拆遷律師簡單講解。
購買房屋是本村流轉的也有非本村村民的,還有的是非農業戶口的城市戶口,由于不符合條件無法過戶,大多數只能簽訂協議或通過第三方中間人作為擔保,這種情況遇到拆遷,也是很容易出現糾紛的。
非本村村民購買的宅基地有補償嗎?
剛才我們已經說過根據《土地管理法》的規定,宅基地歸集體所有,村民只享有使用權,所有權是不能交易的,如果非本村集體成員購買的宅基地,遇到拆遷時,是不予補償土地費用。
實際的拆遷過程中,因土地補償問題出現的糾紛較多,百姓認為自己購買的宅基地,遇到拆遷理應補償土地費用,而拆遷方根據法律規定非本村村民的不予補償土地費用,還有很多地區對房屋價值的應該補不補償也成了一個糾紛點,都是因不是本村村民的理由拒絕補償。
法律依據
根據《土地管理法》的規定,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,其宅基地的面積不能超過省、自治區、直轄市規定的標準。
人均土地少、不能保障一戶擁有一處宅基地的地區,縣級人民政府在充分尊重農村村民意愿的基礎上,可以采取措施,按照省、自治區、直轄市規定的標準保障農村村民實現戶有所居。
宅基地的使用權是村集體成員享有的權利,只有本集體成員享有,非本集體成員無權取得,宅基地用于分配給村民使用,城鎮居民不得購買宅基地,任何單位、個人不能非法租用、占用,非本集體之外的人或單位和百姓簽訂的購買合同都屬于無效。
這也就作為很多地區不補償的法律依據,然而實際中的情況復雜,所有情況不能一概而論,也并非是所有的購買都屬無效,應當以實際情況來判斷購買是否有效,有效者遇到拆遷就享有拆遷補償。
所以對非本村集體購買的宅基地遇到拆遷是否有補償,大多數要看實際情況,主要是查看購買是否合法有效,有效者有補償,無效者大多數沒有補償,具體合不合法還需要當事人講述具體的實際情況后判斷。